鐵壺,總會聯想起。在大雪紛飛的冬夜裡,一家人圍在掛著鐵壺的爐邊,燒著炭火取暖的畫面。同時是前代日人,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方式與回憶。有關鐵壺存在於日本的時期,可追溯至約250年前的江戶時代。依據資料記載,鐵壺首度出現於江戶時期(18世紀中葉),興盛於明治維新後,卻在二次戰後迅速沒落。雖然目前日本當地也有陸續生產鐵壺,但產地與規模已大不如前。如今鐵壺的角色,已由人人熟悉的生活用品,轉變為一項具有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品,之間的轉折變化,將透過接下來的介紹與說明其發展的歷程。

 

 

鐵壺的發展: 由來、興起與沒落

 

 

鐵壺首度出現於日本的歷史中,可追溯至18世紀中期左右。關於第一把鐵壺何時出現,目前因無詳細資料佐證,所以暫不可考。不過就一般的看法來說,認為鐵壺出現在18世紀中期。因為當時日本社會,正興起一股煎茶道的風潮,其主要目標為:有別以往傳統茶道,冗長而繁瑣的儀式,透過簡化喝茶的程序與器具。藉以擺脫繁文縟節的形式與束縛,達到輕鬆快樂喝茶的訴求。在此背景下,開始有人從事茶具方面的改良,其中關於煮水的器具,由當時的南部藩釜師小泉仁左衛門清尊,於1750左右,設計出第一把的南部鐵壺。原理是將傳統茶道所使用的茶釜(煮水的鐵鍋),改良為體積縮小並增加出水口(壺嘴)和手提把,成為鐵茶壺。自此鐵壺出現於日本社會,也在日後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之一。

 

鐵壺入門(六) 日本鐵壺的簡介 01.JPG

傳統茶道所使用的煮水器具:茶釜 

 

 

雖然鐵壺已被發明和運用在生活上,但也僅限於少數的諸侯貴族與有錢人的手上。主因是當時的日本如同中國一樣,依舊是封建社會,階段制度分明,主要的財富僅聚集於上述人的手中。因此鐵壺對於一般的人民,根本無力負擔。對他們而言,是一種奢侈品。直到明治維新後,本來掌握著「錢與權」的諸侯貴族們,因封建制度的破除一夕消失。社會走向開放,人們不再受限於階段制度的種種限制,因而漸漸地富庶起來。購買力與日俱增,有能力使用鐵壺的人也增多,加上當時可以做為燒水器具的產品不多。除了鐵壺之外,另一種多半能選擇的是,用陶土所燒製的土瓶(陶製的茶水壺)來煮水。因為鐵壺不像土瓶易碎,又有耐用的特性,所以廣為人民所接受,其需求的程度可由以下幾種情形看出: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會購買鐵壺,有人會將鐵壺當作兒女的嫁妝、開店時的慶賀禮物、重要節目的紀念品、送往迎來的禮品,甚至也成為日本皇室,給與有功人員授勳時的重要物品之一。由此可見,鐵壺不單只是生活用品,還深入了當時社會,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在明治維新後的百年之內,算是鐵壺發展的鼎盛期。因為當時日本社會,上至天皇、下到升斗小民,幾乎都會使用到鐵壺,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。加上還沒出現可以取代鐵壺的產品,可想而知鐵壺,在當時的火紅程度,自然不在話下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,日本開始向周遭的鄰國侵略擴張。由於製作武器或裝備都需用到鐵,所以算是重要的軍需物資,由國家統一列管。因此製作鐵壺的原料鐵礦砂,自然取得不易。加上國家徵召有能力鑄造鐵器的人才,從事武器或裝備的製造,因此當時幾乎無人從事鐵壺的生產。到了戰後民間開始流行,使用輕金屬()所製成的產品。因為這些輕金屬製品,有著比鐵製產品,使用上來的更加輕便,費用上也比鐵製品來的更低廉。因此在戰後民生凋敝的日本,這些物品自然就迅速的攻佔日本市場。影響所及,使得民眾對鐵壺的需求大減。原本從事鐵壺製造的店家與堂號,紛紛關門大吉。

 

 鐵壺入門(六) 日本鐵壺的簡介 02.JPG

傳統工藝之美

 

 

之後日本政府為了要挽救,逐漸消失在日本各地的傳統工藝,於是在昭和50年訂立了「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」。同時將日本各地有名的傳統工藝,一一立法保護,並明定為傳統工藝品,關於鐵壺部分選定以南部鐵器,做為重點保護項目。因此南部鐵器,在政府有計畫的保護下,得以由消失邊緣,逐漸復甦起來。近年來在日本學界的研究下,證實了鐵製品,如:鐵壺、鐵鍋、茶釜等。在加熱過程中,會釋放出有益人體的二價鐵,對於貧血的預防與治療,大有幫助。因此鐵壺也就順勢搭了這股健康的風潮,開啟了新的應用。雖然鐵壺做為日常用品的角色,已被其他輕便耐用的材料所取代。但無可替代的是,它仍然是一項極具歷史意義的傳統工藝品,並留存於日本人的回憶中。

 

 

PS: 如要使用本文,請先徵求同意後。註明來源,請勿擅自轉載。(發表日期: 2009/01/15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隱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