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接觸一些對鐵壺有興趣的新朋友時,常被問到的幾個問題。什麼是(生)鐵壺 ﹖用生鐵壺有什麼好處﹖要怎麼判斷鐵壺的好壞﹖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。所以決定先針對剛接觸,或有興趣了解鐵壺的新朋友,撰寫一系列的入門文章,讓各位可以對鐵壺有多一層的認識。因此,本文就先從什麼是生鐵壺的這個話題談起。

 

所謂的(生)鐵壺,簡單的說,是以生鐵為原料,透過鑄造方式來製成的煮水器具(煮水壺)。至於什麼是生鐵及如何鑄造,多數朋友可能不是很清楚,所以接著繼續再往下介紹與說明。  

 

一般所說的生鐵,指鐵質內含碳量約2%~5%,及帶有一些雜質的鐵。更具體的說,生鐵是將鐵礦砂經初步處理,高溫溶解後所得的產物。若再進一步純化與添加鎢等金屬,就是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鋼。然而生鐵有著質地堅硬而脆的特性,所以適合用來鑄造鐵器,因此又稱為鑄鐵。  

 

有了上述的原料(生鐵)後,接著就以鑄造的方式來生產鐵壺。何謂鑄造, 即利用將熔爐高溫融化的鐵(漿)水,倒入事先燒製好的模型裡,等待冷卻成型。因此依據模型的不同,可以生產所需的器物,如:鐵壺、鐵鍋、茶釜,等相關鐵器。下面有完整鐵壺鑄造生產過程的照片,因涉及版權問題,在未得到授權前,還不能直接引用。所以麻煩各位朋友,直接點選以下網頁參閱。

 

http://www.tetubinn.com/tetubinn/NO1.html

http://www.tetubinn.com/tetubinn/NO2.html

http://www.tetubinn.com/tetubinn/NO3.html

 

看到這裡,大家應該對鐵壺的原料及製作過程,有初步的認識了解。接著以下的話題,就來簡單地談談鐵壺發展的歷程。

 

在明治維新前,尚未踏入工業化的日本,和中國一樣依舊是個封建的國家。自唐代以來,無論在經濟、文化、政治各方面,日本都深受中國的影響。所以與中國有許多相關的文化,也不斷輸往日本。最明顯的例子之一,就是日本茶道。日本茶道主要承襲於宋代的抹茶道,即將茶葉碾製成粉狀茶葉飲用,連帶所需的器物,也都一併的傳入日本。茶道在日本社會裡,被視為招待客人的儀式,但僅限用於富商及諸侯身上。到了江戶中期一般百姓,因為經濟的成長,也才有能力接觸茶道。但是單板冗長的茶道儀式,並不符合一般人民的需求。於是,有了能輕鬆簡單的喝茶訴求。在此背景下,有釜師開始從事茶釜的改良,將原本只是煮水的鐵鍋,改成有提把和壺嘴的鐵茶壺。因此有了鐵壺的出現,加上鐵製的茶壺比一般陶土所燒製的茶壺(土瓶),更為堅固耐用的特性。因此廣受民間歡迎,也幾乎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。之後,因為戰爭的影響使得鐵砂需求量大增,及戰後輕金屬的流行,出現了可以取代原本笨重的鐵壺,在重量上更為輕便的煮水壺。因此,導致鐵壺迅速的走向沒落,後來在政府的立法保護下,才得以繼續留存。今日的鐵壺雖無以往的光輝,但也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工藝品。

 

PS: 如要使用本文,請先徵求同意後。註明來源,請勿擅自轉載。(發表日期: 2007/06/12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隱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